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经历 精选作文)

  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经历 精选作文)

  我小的时候见得最多的一种课外读物就是小人书了。小人书充百思特网实了我的童年生活,它给我打开了一扇观察外面世界的窗户。

  那个时代物质比较贫乏,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许多电影都有对应的小人书,看完一本小人书,我们对一部电影的梗概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一本小人书一般两三毛钱,图文并茂,人物图片惟妙惟肖,故事情节精彩纷呈,一波三折,看后常常让人爱不释手。

  很多同学家里都有小人书,大家经常交换着看。有时一本精彩的小人书大百思特网家都爱看,借阅不到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那时候我更偏爱看一些历史题材或是战争、反特题材的小人书。三年百思特网级的时候,舅舅送给我一本配有彩色插图的童话故事书,那是我收到的最精美的一本课外书了。我后来也喜欢看《少年文艺》《故事会》一类的书,这些书给了我最初的写作启蒙。现在想来那时候读书大多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完全凭一时的兴趣与爱好去看,对每一篇文章的精髓并不能很好地把握。

  上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曾经在邮局订阅了《作文》杂志,那样的一本小书里荟萃了全国许多学生的优秀文章,经常阅读它,让人大受裨益,写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我的班主任那时候还特意找来一些李季的诗歌以及赵树理的小说给我看,希望我从中汲取文学的营养。然而最终我还是让他失望了,我的愚钝并没有让我从此爱上文学。

  小时候读书学习怀着一种朴素的感情。至于为什么要读书,其实心里是茫然的。老师们教育我们从小要有崇高的理想,要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勇气与信念。自己每每也在作文里写,要做三好学生,要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添砖加瓦。村里的老人们也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这都让幼小的我们感到没有不好好读书的道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够武装我们的头脑,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这些都是不错的。

  到了初中,我们学习的功课越来越紧了,我所接触到的课外书反而很少。班上有同学在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还有同学在看琼瑶的小说《窗外》,那时作为好好学生的我,对这一类小说却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潜意识里便以为那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倘若真正用心去看,十之八九也会入迷的。我不知道这于我到底是值得庆幸,还是应该感到遗憾。

  上了高中,由于我学习的是文科,接触的课外书又渐渐多起来。当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图书很火,我和文友就找书来读。我后来花4块5毛钱在新华书店买了本《红楼梦》,当时豪情万丈,想着一定要把这本名著读懂读透。然而“书非借不能读也”,遗憾的是,直到那本书后来遗失了,我也没有读完它。我们的语文老师那时还算开明,在课堂上讲尼采,讲《红楼梦》,并让大家摘抄大量的《红楼梦》诗词。这很好地激发了我们读课外书的热情。

  参加工作以后的最初几年,我曾经订阅过《精短小说报》和《奔流》《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等杂志,依然保留着学生时代的阅读热情,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细细品读。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也曾经阅读过大量的外国名著,在单位图书室借阅过《十月》《收获》《花城》《钟山》等文学杂志。

  回顾这些年来自己所走过的路,我看过的文学书籍不可谓不多,然而终究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目的性不强,许多时候读书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做过的读书笔记也很少,以至于许多书读过以后,头脑中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由于工作和杂务缠身,我一年下来都没读过几本书,这让自己视野变得狭窄,安于现状,见识浅陋。今后这是必须改变的,我应该有意识地每年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读书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得益彰。没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也就不容易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来。

  曾国藩曾经说过,他的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是,“没有一天不在阅读”。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去好好阅读。

  本文地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