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邑(宋国陶邑为什么富庶)

  陶邑(宋国陶邑为什么富庶)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能够奠定一方霸主的地位,穰侯魏冉的功劳是必不可少的。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亲舅舅,也就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

  魏冉的哥哥秦武王死后,因为他没有子嗣,他的一众弟弟竞相争夺王位。

  秦昭襄王能够在众多的兄弟中胜出,就是得益于魏冉的一臂之力。

  司马迁在《史记穰侯列传》中写道:

  “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

  就是说,魏冉最有贤能,在秦惠王,秦武王的时候,就是一直在朝中做事的。

  而当时,他一直拥护秦昭襄王当王。

  那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他就封魏冉做了将军,守卫咸阳城。并且在魏冉的帮助下,秦昭襄王平定了季君公子壮的叛乱,把武王后驱逐到了魏国,还把那些心怀鬼胎的诸公子们通通都除掉了。

  秦昭襄王此举把当时整个秦国的上上下下都震惊了,秦昭襄王的位子算是坐稳了。

  当然,由于秦昭襄王比较年幼,他的母亲宣太后把持了朝政,魏冉作为宣太后的弟弟,作为秦昭襄王当朝的百思特网功臣,毋庸置疑受到了重用。

  后来,因为赵国的缘故,秦国免去了赵人楼缓的相位,让魏冉当上了国相。

  魏冉一生最登峰造极的时光开始了。

  2.

  后来,秦昭襄王十四年的时候,魏冉举荐了战神白起,从此,秦国开启了一段史无前例的扩张历史。

  那是属于魏冉和白起的时代。

  魏冉主内,把持朝政大局,白起主外,攻打敌国,搜罗土地,两个人的相处和配合,都非常不错。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这样评价魏冉的:

  “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魏冉之功也!”

  正因为表现不俗,秦昭襄王给魏冉册封了土地陶邑。

  但是重点来了。

  要知道陶邑在哪里?

  图片来自网络

  陶邑,从今天来说,它大约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地区。

  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诸侯之间争夺的“午道”。

  因为它连通东西南北,是经济与交流的中心,“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尤其富饶。司马迁称之它为“天下之中”。可想而知,这块土地的重要性。而现在,秦昭襄王将其封给了魏冉。

  秦国在强大起来,魏冉自己的实力也在强大起来,当然,他的内心也在膨胀。

  “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史记穰侯列传》中的这句话,颇得让人玩味,魏冉为秦国开疆扩土,势必会受到封赏,但是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富于王室吧?

  他是如何做到富于王室的呢?可以肯定,他在攻打别国的时候,一定私底下受到了很多好处。

  3.

  此时的魏冉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魏冉了,当初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魏冉的呢?

  他说,

  “而魏冉最贤”。

  那个时候的魏冉不过就是个君王身边普通的大臣,他尚未获得如此巨大的权力。

  但此时,他慢慢变了,他不仅仅在为秦国考虑,他更是在为他自己的封地陶邑做打算,他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

  那么在《史记穰侯列传》中有两件事,就充分暴露了魏冉的心思。

  第一,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打魏国,差点就攻到了大梁城。

  这时候魏国的大夫须贾就跑来说服他不要攻打魏国。他告诉魏冉,现在魏国调动了三十万兵力死守在大梁城,他们是准备决一死战的。如果你带着全部的兵力来打,你想想你能打得下来吗?我看未必。

  如果你打不下来,那么你前面所做的努力就全部功亏一篑了,不仅秦国会败,你的陶邑也保不住。

  而且,这个时候,你所处的环境就很被动了,此时,赵国和楚国的军队很有可能会联合起来再来打你,那么你又能获得什么呢?

  所以,趁着现在魏国还没有想清楚,赶紧和他们谈判,他们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这件事就算了,不要再打了。况且,赵国,楚国一看形势不对,也会转头来讨好秦国。

  再说,魏国割让土地给秦国,对你的封地陶邑更有利啊,这样车马同行无阻,那不是更方便了么!

  魏冉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就退兵回去了。

  这里,

  “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卫必效单父。”

  其实魏冉的心思就蕴含在里面了。他到底是在为秦国考虑呢?还是在为他的封地考虑呢?

  可能都有,我个人认为他为自己封地考虑的因素更多。

  那么第二件事,到了第二年,魏冉又去攻打赵国,韩国,魏国。他进攻到赵国观津这个地方,他准备派兵增援赵国,让他们一起去攻打齐国。

  齐襄王很害怕,就让苏代前来说服魏冉。苏代告诉魏冉,你去攻打齐国,对秦国是很不利的,为什么呢?

  就算你把齐国打下来了,但是你又如何能够阻挡得了赵国,韩国和魏国呢?说不定他们还会反过来一起联合攻打你,倒不如把齐国留着作为屏障,帮秦国制约赵,韩,魏,以及楚国这几个国家。

  魏冉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打了,但是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的时候,魏冉又去打齐国了,为什么呢?他明明知道这样越过三晋去打齐国对秦国来说是很不利的,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因为,他是有私心的,他是为他自己的封地陶邑在谋取利益。

  司马迁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也指出了,

  “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战败,则怨结于百姓,而祸归社稷。”

  就是说,魏冉动用了国家的权力,去攻打别的诸侯国,如果取得了胜利,他就把其中的利益输送到自己的封地陶地,如果失败了,他就就让秦国来承担战败的损失,把怨恨祸患归结到国家和百姓身上。

  想想,这样一来秦昭襄王怎么可能容忍呢?难道你是想跟我对抗吗?假设,魏冉稍微骄傲一点,或者蛮横一点,秦昭襄王可能都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如果要动摇他手中的权力,那是他绝对不能忍受的。

  因此,魏冉的行为也给了范雎有机可趁,范雎得以有理由让秦昭襄王除掉他,从而取代他的位置。

  所以,到了最后,魏冉被秦昭襄王罢免了,不过,魏冉的结局还算不错,起码在陶邑得到善终。

  魏冉之所以会失去权力,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私心,另一方面,当年所向披靡的魏冉已经老了,况且他手中的权力已经触及到了秦昭襄王的利益。

  而此时范雎出现了,面对这个口若悬河,思维缜密的年轻人,秦昭襄王会选择谁呢?

  他只是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撤走魏冉罢了。可是,魏冉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变化,或许他正处在欲望的冲动中,想象着自己的实力愈加壮大的一天。

  不过这一切,戛然而止,未免太过短暂。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历史的脚步好像从未改变过。

  4.

  看到魏冉的经历,我想到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另一位高人,这个人就是范蠡。

  当年,越王勾践想要攻打吴王夫差,范蠡是劝过他的,因为你以前打了他的老子,他记在心上,人家暗中有预谋的,你打不过,不要去。

  勾践不听,非要去,结果败得一塌糊涂,自己都成了俘虏。勾践很后悔就问范蠡怎么办,范蠡又告诉他不怕,咱卧薪尝胆百思特网,重头再来。

  所以,勾践等了十几年,等来了再次攻打吴国的机会,从而把夫差拿下。

  可是,等到事成之后,范蠡却走了。为什么?

  因为他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很聪明,他知道现在局势变化了,以前勾践是俘虏,既然都是为了报仇,那么两个人处一块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在,不一样百思特网了,勾践再次成为帝王,想法心思都会变的,范蠡还能和他同从前那样相处吗?

  不可能了。

  所以,范蠡选择了离开。当然,他也很有本事,他不仅能当官,还能做生意。他离开越国以后,来到了陶邑,也就是后来穰侯得到封地的这个地方。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生意发了财,又把钱财都分给了别人,所以名声很好,晚年生活很不错。

  他自己说,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至极也。久受尊名,不详。”

  一个普通人出来做生意,赚了大钱,说明有本事,出去做官,又官至相卿,也是有本事。但是一个人长久处于盛名之下,却是不吉利的,因为繁华之下暗藏危机。

  做人能够像范蠡那样通透,确实是很厉害了。

  5.

  这大概就是世间的规律吧。

  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你拥有了财富,处在权力的中心,你该如何保持自己的财富呢?

  我觉得是很难的。

  因为当你处在中心的时候,你很难看清楚自己,你身边的人可能都在奉承你,你看到的可能也是很美好的一面,所以你以为那就是真相。

  就好像,秦始皇他虽然一统天下,功劳很大,但是他是个绝对的专制主义者,也是个喜欢讲法的人,所以秦法很严厉。谁敢向秦始皇提意见啊!别说提意见了,可能话说得不好听,就连小命都没了。

  这导致秦始皇认为自己非常厉害,他根本听不到周围不一样的声音,也看不到秦国已经千疮百孔了,灭亡不过是迟早的事而已。

  老子说: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如果说,你真的想要守住财富,或许做不到范蠡那样钱财散尽,那么,起码守住自己的心吧。

  行事低调,简单,朴素,克制欲望,不要让别人抓住你的把握。

  真正的财富,或许不是你眼前所能看到的金钱,权力等等,而是那一颗通透的心,即便沾染尘

  本文地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