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为什么那些伤害我们最深的往往是最亲近的人)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为什么那些伤害我们最深的往往是最亲近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被别人夸奖,而不是批评。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正好验证了这一观点。

  在某个学校里,校长随机抽取了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并且为其配备了老师。

  但是校长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说:“你们的老师,都是学校最好的老师。”对这个班级的老师说:“这个班级里的学生都是尖子生、都是最优秀的学生。”

  结果在这种引导暗示下,这个班级的排名每次考试都是前三。

  这到底是什么原理呢?

  邻居有一对双胞胎,都是女孩子,周围人对她们两个的印象都很不错。聪明伶俐、乖巧可爱,读书成绩又好,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偏偏这姐妹两的感情却相爱相杀,经常吵架互相打骂。问她们为啥?她们还分别举出了讨厌对付的理由,姐姐说讨厌妹妹的不独立、妹妹说讨厌姐姐的霸道。

  但是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她们都并非像姐妹两描述的一样。

  这又是为什么,她们会有如此互斥的想法呢?

  其实,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这一效应来源,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希腊神话中说到,塞浦路由一位擅长雕刻的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有一天,他雕刻了一位出现在梦中的少女,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这个雕刻少女身上。

  终于有一天,爱神被其感动,赐予了雕刻生命。皮格马利翁终于得以与梦中情人结为夫妻。

  这也是为什么,“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期待效应”。当我们怀着对某件时间有着非常强烈的期望时,将对事情发展的走向产生相应的引导影响。

  再来说说上面的两个故事:

  为什么要告诉学生,他们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呢?又为什么要告诉老师,这班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呢?

  其实就是在引导他们产生“期望”。

  学生坚信他们的老师就是全校最好的老师,会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成为学校里最好的班级;

  而老师也同样这么想,既然都是最好的学生,那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肯定不会差,成为学校最好的班级也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有了期待,才会有行动。

  再来说说那对双胞胎,其实她们之所以相爱相杀,正是因为她们把自己心中的期望值投射到了对方身上。

  姐姐为什么讨厌妹妹不独立,实际上是因为她作为姐姐,不能不独立。这是她想要做但是不能做的事情。所以她讨厌妹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只是把自己内心的喜恶投射到了妹妹身上。

  而妹妹讨厌姐姐的霸道,也是如此。她是妹妹、是小辈,是顺从的代名词。她真的讨厌姐姐的霸道吗?并不是。

  只不过同样是她想做但是做不到的事情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我们希望别人可以完成我们的期待~

  在最近热播的电影《囧妈》中,我们同样能看出这样的现象:

  《囧妈》里,伊万的妻子袁泉对伊万说了一番这样的话:

  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说什么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契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而这番话,由徐峥饰演的伊万同样对自己的妈妈说了同样的一番话:

  你心里面住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契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其实无论是伊万的妻子还是伊万自己,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中国有句古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的定义其实就是代表了背后千千万万个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待。

  作为期待者和投射者来说,把自己的期待交到别人身上,自然是想看到期待后的结果。

  就比如《囧妈》里的伊万,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什么样,他心安理得地投射到了自己妻子身上。

  但是作为被期待者来说,却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正如伊万的妻子,最后甚至于无法忍受这种期待,导致两个人直接分手。

  毕竟,我们的行为都来源于心里作祟。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效应的存在是正常的。

  毕竟,只要是个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周围的人,都一定会有相应的期待。

  我们希望自己更聪明一点,希望和别人的相处再友好一点。

  职场小白在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也会希望自己的前辈能够多多照顾一点,希望自己可以更快融入同事当中。

  所以,正常的事情正常对待就好。

  其次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作为投射者来说,一定要明白:别人是否能达到你心目中的理想值,不取决于你怎么想,而取决于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所以,即便是别人并未达到你心目中的理想值,也是正常现象。

  在中国,经常有父母对子女期待值更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突出一点。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值,父母对于子女就会过于严苛,辱骂也是常事。

  但是在这种压力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增大,甚至于发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作为被投射者来说,其实面临的压力更大。虽说“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是期待效应,看似蜂蜜,实则毒液。

  因为期待越大,结果可能像气球一样膨胀,又或者是在一定概率上,完成了期待。

  最后,理智看待“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上面所说的学校案例,发生的是被期待的结局,最后班级成为了学校里的优秀班级。

  但是如果情况没有像理想中那样发生呢?

  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如同理想一般,大面积正常提高,而是小部分提高。部分差生拖了后腿,成绩就是无法提高。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心理因素是最不可估量的,其变化和变化速度更无法测量。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鼓励别人,但也有可能给别人造成了过大的压力。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都应当理智看待。

  本文地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