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吃葡萄宝宝眼睛会大吗(孕期多吃葡萄就能生出大眼宝宝?)小编记得当年怀孕时,听人说“妈妈多吃葡萄,孩子眼睛大”,于是一段时间里,狂吃葡萄。
结果嘛,当然是……
大家自己看吧。
敢情那么多的葡萄白吃了!
为了让准妈妈们不再“上当受骗”,小编决定扒一扒那些听来的“对宝宝有有益或不利”的话,到底靠不靠谱?
毫无科学依据。
之所以有这个说法,大概是因为葡萄和眼睛的样子非常相似吧。
但要说宝宝眼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会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双眼皮基因属于显性基因,也就是说,如果准妈妈或准爸爸中,有一人是双眼皮,那么宝宝极有可能是双眼皮。但如果准妈妈和准爸爸都是单眼皮,通常宝宝也是单眼皮。
既然宝宝眼睛大小,从精卵结合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接下来咱们说说,每天吃那么多葡萄,真的好吗?
说真的,葡萄的含糖量很高,因为信了一句话,就疯狂吃葡萄,很可能会因食用过量而增加准妈妈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得不偿失。
胎毒,是不存在的。
那些所谓的“胎毒”,如湿疹、乳痂等,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比如湿疹,大多是皮肤屏障功能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的,另外养育过程中,穿戴衣服的摩擦、汗液刺激、温度不适等物理原因,也可能会造成湿疹。再比如乳痂,学名是“新生儿溢脂性皮炎”,与准妈妈雄激素水平变化,刺激胎儿皮脂腺,导致油脂分泌过多有关。
重要的是,新生儿溢脂性皮炎、湿疹、红斑等皮肤症状,在婴幼儿身上都是很常见的,只要做到对症处理就好。实在没必要在孕期就各种担心,做“去胎毒”等无用功。
不过,要说吃鹅蛋有啥副作用,倒也不至于,普通食物而已,喜欢吃的准妈妈可以适量吃。
无稽之谈。
说真的,宝宝的肤色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由于人体黑色素的数量是一定的,而宝宝获得的基因决定了黑色素的体积大小和分布情况,因此如果准妈妈和准爸爸的皮肤都很白,那么宝宝未来皮肤白的可能性也会比较高。
而食用酱油,完全不会影响皮肤表面黑色素的沉着,对宝宝肤色也就毫无影响。所以,只要不是把酱油当水喝,做饭做菜时可以正常食用酱油,完全没问题。
另外,想要让宝宝有一个白嫩的皮肤,出生后也要好好呵护,这里小编想重点强调一下防晒。
什么,小宝宝还需要防晒?
是的。因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分为好几个波段,其中UVA波段可以直达皮肤真皮层,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使皮肤晒黑、老化,而UVB波段则作用于皮肤表层,过量照射会导致皮肤晒伤,甚至出现水泡。
宝宝的皮肤比成人的更薄、屏障功能更弱,也更容易受到损伤,因此更需要做好防晒工作。
条件允许情况下,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
通常,准妈妈要尽量避免在孕早期和孕晚期啪。
因为孕早期时,宝宝还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他在子宫里刚刚落脚不久,根还没扎稳,安全起见这时尽量不要同房。
到了孕中期,宝宝站稳脚跟了,在准妈妈身体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始恢复性生活,但每周也不要超过1-2次。
至于孕晚期,准妈妈肚子大了不是特别方便,也不建议啪啪啪。而且,孕晚期时多数准妈妈还会出现腰酸背疼、耻骨联合痛等症状,实在也是很难有性趣。
不过,对于那些经医生评估、存在流产或早产风险的准妈妈来说,安全起见,整个孕期都要避免性生活。
这里附赠大家一个知识点——产后什么时候能为爱鼓掌呢?
一般来讲,女性产后身体的恢复,基本都需要6周的时间,也就是42天。所以差不多生完孩子42天后,就可以恢复性生活了。
安全起见,建议新妈妈先通过产后42天检查,确认子宫和阴道已经恢复,且没有感染的迹象后,再开始同房。
说法太片面。
首先,用药不是孕期的绝对禁忌。其次,不建议准妈妈私自用药,如果感觉特别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认为有必要用药治疗的情况下再严格遵医嘱用药。
这里小编想特别说一下中药,大家千万别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更安全”就自行用药。不是这样的。中药大多未经提纯,成分很复杂,而且关于中药对孕期安全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不确定性更高。所以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母儿安全。
按时产检,基本常识。
准妈妈通过定期产检,不仅能够持续监测各个阶段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从而预先排查一些遗传性、先天性疾病和畸形,还可以帮助医生掌握准妈妈的身体变化情况,尽可能预防各种孕期并发症,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伤害。
另外,产检结果还是决定准妈妈最终分娩方式的重要依据,因为只有在了解整个孕期情况的基础上医生才能给出合理的分娩建议,最大限度地保证母婴安全。
希望每一位准妈妈都能正视产检,并做好每一次产检。
的确会有影响。
大家都知道,由于怀孕后准妈妈在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内的激素水平波动比较大,很容易出现伤感、易怒等情绪,这都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如果不加以排解,任其发展,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情绪中,不仅会影响宝宝的发育,等宝宝出生后,也很容易躁动不安、情绪不稳定,这对孩子将来健康性格的形成是不利的。
所以,准妈妈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避免不良情绪对宝宝的影响,如果实在很难自我排解,一定要告诉医生,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好啦,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答疑解惑的内容啦。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