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真正意义(向死而生德语原文)

当我们谈到海德格尔时,我们常常会想起流传甚广的"向死而生"。但"向死而生"这种提法容易让人联想到"置死地而后生"之义,这反而剥去了海德格尔思想的精髓。实际上《存在与时间》的重心不在于人生哲学,而是古老的"存在"问题:什么是"存在"?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因此更妥当的说法是"向死而在(ist)"。下面笔者尽量通俗地谈谈什么是"向死而在"。

海德格尔

一、存在论的划时代询问

要充分理解"向死而在",我们先从海德格尔对存在论的询问(befregan)谈起。从古希腊开始,形而上学就一直在追问: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为什么万物(存在者)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为之惊奇的哲人们各自作出一番解答,然而这些解答都隐含了这些前提:

①万物的存在具有自明性,万物不存在的"无"的状态,"无"也无需质问。

②我们无需追问万物如何存在、涌现者(physis)如何涌现。

③问题的答案隐藏在那些总是"什么"的具体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或涌现本身。

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海德格尔捕捉到这一纵贯哲学史数千年的鬼魅:形而上学口口声声宣称自己在追问什么是"存在",但一开始探讨的却是具体的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哲学从一开始就从"存在"中跌落,整个哲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而存在本身,恰恰是存在者的否定:存在不是某个具体的"什么",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存在就是"无(Nichts)"。

二、人作为此在(Dasein)

既然存在被遗忘和遮蔽,有谁能重拾存在之问,向存在者整体询问存在本身?有谁能让存在展开,并置身于存在的展开之中?只有人。因此在海德格尔的行文中,语义上人和此在可以互换。

但人和此在尚有区别。因为人依然是具体的"什么",我们会联想到动物、植物——一个被科学架构、分类的存在者世界,这样的联想不利于我们进入海德格尔的视域(Horizont)。那么什么是此在?

首先此在不被现成的"什么"规定,人作为"此在"本质在于去生存(Existenz),在于存在的诸多可能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某个人可以当律师,但同时也具有从事其他职业的可能性而不被某个职业所规定。其次,此在必然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与世界浑然一体,同形形色色的存在者及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共在(Mitsein)。这里的在世与共在明确反对传统认识论的主体哲学,后者分离了主体和世界——仿佛人不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而孤独地凝视这个世界,于是出现了"主体如何认识客体""观念如何符合客体"等一系列莫须有的问题。

但此在是被抛到世界当中,不得不在世界中存在,不得不在世界中现身,也无需惊异于"为什么世界存在"这种问题。此在总是带着情绪领会世界,领悟自身,凭依着这份领悟筹划(entwerfen)自身,操持百业,展现出一个世界。

此在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非本真状态(Uneigentlichkeit)与本真状态(Eigentlichkeit)。我们先来谈谈非本真的此在。在非本真的状态中,人沉沦(verfallen)着。日常此在不作为自身而存在,而是作为所烦忙的存在者存在,总是个"什么",被当前的"什么"所规定。此在也得在烦神(Fürsorge)中与他人打交道,在日常中他人不是作为自身与我们照面,也是作为所烦忙的存在者与我们照面。在与他人的闲谈中,我们高谈阔论,逐人高低,在人云亦云中仿佛获得了真理;无论乐不乐意,总得接受"现实",随世沉浮。我们沦失于"常人(das Men)"的统制中,一般人如何做,如何说,如何喜怒,此在就得如何做,如何说,如何喜怒。每个人都在害怕(furcht)因破坏规则而派生的具体威胁,都在逃避本己生存、肩负自身的责任,不得鹤立鸡群,不得特立独行;然而"常人"却从未现身负责。

三、向死而本真地存在

那么此在如何脱乎日常沉沦的非本真状态而本真地存在?唯有充当勇者去承担死亡这种可能性。可能很多人觉得,谁不知道死亡?亲朋离世,草木凋零,难道我们常常经验死亡吗?然而我们经验的只是生理性的死亡、物理学的衰退或事件的流变,无法体验到整体性的死亡——唯独只有亲历才能体验到的死亡。因此整体性的死亡就是独属于我的死亡: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向来我属(Jemeinigkeit)。整体性死亡作为可能性,它尚未到来(aussteht),却从未远离:40年后,20年后,1年后,甚至下一秒,稍有不测便可命丧黄泉。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快乐就不是我的快乐?凭什么死亡如此特殊?因为独属于我的整体性死亡将带来叫人畏惧(Angst)的"无":那片死不带去的空寂之处,是否还有交相辉映的呼声?是否还有铿锵有力的言词?是否还有大地?是否还有升腾的万物?是否还有时间的嬉游?

因此死亡就是无(Nichts),就是对存在者的否定和超越。死亡的无可经验性便决定了此在绝不会欣领死亡,而是在"畏"这一情绪中提前持守(Aushalten)着死亡。畏公开了此在的有限性与被抛状态:人固有一死,且向着命定的死亡而在。在方生方死的领会中,在对死亡的畏中,此在方得出离日常的沉沦,摆脱与存在者的关联(Bezüge),洞明生死的真谛来思考自身。这个时候,此在不再是具体的"什么",不被所忧烦的存在者规定,人的可能性无限敞开,获得真正的自由;此在不再耽滞于"什么",而是作为自身存在,本己地承担起责任。

四、结语

可能有人会把本真状态误解为避居林泉的超凡脱俗,或破罐子破摔地唯我独尊。实际上,此在无论本真还是非本真都是在世界中存在,都与他人共在,而且海德格尔指出只有本真的此在才能让他人共在此。这个问题受篇幅限制尚不做进一步讨论,但要提醒的是,海德格尔本人明确反对心理主义的唯我论,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唯我论倾向做出了严厉的批评。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