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怎么计算(十个人算十个结果)

产能?不就是生产能力吗?将可用工作时间/单件生产工时就好啦。但如果有十个人去计算,却会算出十种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计算目标不明确。

某装载机企业生产部门经常抱怨说产能不足,每天只能生产8台车,无法满足一天12台的需求。老板立刻怪罪工艺部门,为什么不提前做好投资计划。工艺经理也觉得很奇怪,当时明明按照13台/天的计划产能设计工位的,为什么会产能不足呢?

后来经过确认才发现,原来生产部门所说的产能不足指的是人员产能,而工艺部门计算的是设备产能。简单来说就是:设备是可以三个班运行的,而生产只安排了两个班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增加投资,只需要增加人员即可。

在大部分的技术沟通层面,产能都是指“设备产能”。因为设备收到场地和投资因素等影响,并不是想增加就增加。特别是如果设备投入后,即使不生产,也是有分摊费用产生的。 而人员的增减则相对灵活。

?

其次考虑因素不周到。

我们计算产能时往往只考虑到标准工时,而往往没有考虑宽放时间、准终工时、生产效率、质量合格率、设备故障率、辅助时间、加班等因素。

宽放时间:通常是由于人的疲劳因素影响,我们需要在工时内增加一部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以及一些特殊事务的时间补偿。具体给予方式会在实测工时中乘以一个宽放系数。

准终工时:之前的文章有介绍过,准终工时是不直接算入生产成本的,而是采用年度分摊的方式。产能计算也是一样,需要统计过往的准终时间并在总工作时间中予以抵扣。

生产效率:由于通常情况,人员实际工作时间是不可能达到标准工时的。 因此,我们计算时要考虑生产效率因素。

质量合格率和设备故障率则比较容易理解,根据过往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辅助时间:实际工作中工人经常会参加一些会议、5S等时间。这些工作时间需要在计算总的可用时间时予以扣除。

加班因素:这点比较难理解,也是往往中国与欧美国家有差异的地方。在中国,加班是个普遍现象,或者说时惯例。大部分工人都希望通过加班来增加收入。 而一些欧洲国家加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此,在中国通常周六上班时常态。我们计算可用时间时就必须按照300天/年进行计算。 如果按照250天计算,则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最后,没有制定标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即使大家通过培训都知道计算产能应考虑哪些因素,实际计算时还是会出现多种结果。这就是标准不统一的原因。 一个工厂的产能计算必须有个明确的标准参数。

如下是一个机械企业的产能计算案例

?

这个案例中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计算时区分了人工工位和机器工位。机器工位计算时采用OEE。OEE=设备可利用率*效率*合格率。因此,计算机器工位的时候不需要再算合格率。

而人工工位(也称手工工位),由于对设备的依赖较小,通常设备故障率很低。计算时可不考虑设备故障率,只要考虑效率*质量合格率即可。

101工位

该工位为机器产能=((总时间-辅助时间)*工作天数*班次-准终损失)*OEE /机器工时

=((480-20)*300*2-9000)*85%/30

103工位

该工位为机器产能=((总时间-辅助时间)*工作天数*班次-准终损失)*效率*质量合格率*班次/机器工时

来源:莫然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