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首是什么意思(“黔首”是什么?)

黔首是什么意思(“黔首”是什么?)原标题:“黔首”是什么?秦始皇为什么如此称呼平民百姓?秦始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极致,只是太心急了。

他称帝后,很多事情都要全国统一,比如货币、律法、文字、度量衡、车轴距、郡县官职、百姓称谓等。

公元前221年,他“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即划分全国为36郡,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同时将对百姓的称呼统一更改为“黔首”

黔:黑色,黑色的;首:头,脑袋。

黔首:庶民,平民。

为什么称庶民、平民为黔首?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唐朝经学家、孔子第31世孙孔颖达在给《礼记》作注时解释道:

“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

也就是说,因为老百姓多以黑头巾裹头,所以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就有了这样的称呼。

到了战国时期,“黔首”这一称呼已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黎民、庶民相同。

黎,原义是众,是众多的意思,如黎民、黎庶。在古汉语里,黎也通“黧”,即黑色。

因此,也有人将“黔黎”并用,作为黔首、黎民的合称,当然含义还是指百姓。

秦始皇认定秦朝是水德的开端,所以要崇尚黑色,群臣衣服、旄旌、节旗都统一为黑色。

他将“黔首”固定为对百姓的统一称谓,也是崇尚黑色的一种表现。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有秦始皇3次东巡刻石时多处使用“黔首”一词的情况。

公元前219年琅琊台刻石:“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公元前218年芝罘山刻石:“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公元前210年会稽山刻石:“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公元前209年,反秦武装起义在全国爆发。

3年后秦朝灭亡,官方统一的对百姓称谓“黔首”自然也就不再官方了。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

汉高帝刘邦及西汉王朝崇尚红色,所以“黔首”的称呼使用得就更少了。

来源:莫然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