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饰时尚方面,男士较女子要迟滞不少,也简单不少。民国期间有一种说法:男子持重,不过一套西装罢了。可见西装在民国时期已经是十分重要的男子服装款式了。
然而,这一外来文明的代表,却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土地找到了专属于他的生存土壤。即深受欢迎,又饱受非议,文人为之打得笔仗不尽其数。现在,让我们好好看看西装初到中国的故事。
西装的东传,早在同治年间便已出现。那是口岸多有开放,租界开辟,洋务运动正蓬勃开展,留学运动方兴未艾,此情此景,难念会引出一些西装之士。
早在1904年,上海的“王兴昌记”便已经制出了国产西装。
尤其革命党人,远隔重洋,剪掉辫子,换上西装,以示革命之决心。
民国初建,颁布的第一服制条例就是规定大礼服用西装燕尾服,理由是: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此后燕尾西服居庙堂多时。1918年,徐世昌就任大总统时,就穿一身燕尾服。
由于官方的认可,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正式交往服装。在国内,特别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出现了穿西装的潮流。上海冠华,惠罗等大的衣帽公司在各大报纸上大作西装定制广告,也可看出西服之流行。《申报》1912年有数据统计:进口洋服洋帽二项,已达一百二十五万两,一埠如是,上海各处可知。春季如是,去东今夏可知。充分反映了旺盛的需求。
然而,文人,尤其是知名文人,往往旧学深厚,对西装最是不屑,认为穿西装都是浅薄的崇洋媚外。就如同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清廷代表,一品大员的唐绍仪一身西装出席,而应当着西装的革命党代表伍廷芳却一身中式长袍马褂。
唐虽为首批留美幼童,但毕竟是清廷代表,如此穿着,是否白表示清廷愿意接受更化?
那伍氏一身长袍马褂,又作何表示?中服为体,西服为用?如此势必让人纠结。引来一众口诛笔伐。
如唐绍仪这等当局大员,既有文化又有身份的上层人士穿着西装,是西装看起来无非是所占高位,完全不过是出于政治理由罢了。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没有秀才,百年也不成。
民国期间,西装因为没有得到文人的青睐,所以命运多舛。
许多人从经济角度来看,认为中国不能自己生产毛织面料,使其“价值之昂贵,远超中服”。穿西服等于将金钱输出国外,导致利权外溢,国用不强,从而使国家纺织工业日益衰落。因此,穿西装成了不爱国的表现。
在这种舆论压力之下,当局表示严格禁止党政人员着西装,并对穿西装个人和生产西装的企业征收“西装税”。1931年的《广东政府公报》发文《规定西装用品裁缝等业之营业税税率》明文规定了西装按化妆品征税,不可为不重。
即便如此严苛的对待,苏杭一带的时髦青年,便在传统的夹袍褂制作中,用西式哔几呢,直贡呢为面料,传统绸缎做里子。这样的潮流,引发了老先生们的巍然长叹“优美之国货,只做夹里,黯然无光之外货 ,却做面子,无怪乎中国这点面子,都被国外人占去也”。
随着时局的变换,民族主义的成分日益增加,时尚不再是当年的不中不西,亦或亦中亦西。以胡适先生而论,待其任北大校长时,已经变成“蓝布大褂”了。
直到1981年改革开放,西装才再次重出江湖,装点河山。
西装,这一起源与西方国家管家制服的服装样式,在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经过不停的改良,休整,版式渐渐多样化,色彩面料也越来越丰富。
西装的发展收到每个时代的环境的影响,在每一个阶段,它都在不断的创新,或者极致复古。
从民国初登舞台,到如今大放异彩,于西装是一场轮回,时尚也是如此,这或许也是服饰文明难以捉摸又极具魅力的原因。
来源:莫然博客,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