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地,40度;威士忌40度;伏特加,40度;这些世界知名的烈酒居然都是40度。怎么看都像喝了假酒一样。
众所周知,酒类的生产标准是工业化生产以后才彻底固化下来的,然而很多标准的前身都是沿袭工业时代以前的手工标准,而随着手工产业被工业化替代之后,当初设立这些标准的原因也就湮灭在历史和记忆当中。
大航海时代中期以后,船上的水手薪资结算就包含一部分朗姆酒,为了防止黑心船长在酒里兑水,变相克扣工资,水手们就发明了一种方法:把酒浇在火药上,如果火药能够点着,这酒就是合格产品,反之只能说水手们遇到黑心船长。
这种方法很快在海上世界风靡起来,英国皇家海军也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当然,皇家海军是不会克扣海军的酒类配给,他们担心的是另一个问题:交战中补给仓破损,如何保证酒不会让火药失效。
于是,在经过一系列火药测试之后,世界上第一个酒精烈度值——英制proof诞生。规定,酒精烈度57.15%为100proof,并规定所有海军配给不能低于100proof。
之后北美殖民地沿袭应制度量衡,自然也承袭了proof制度,不过美国人为了换算方便,将100proof=57.15%改成了100proof=50%酒精,这就是美制proof的由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英国,烈酒是需要征税的,proof制度的提出更是方便了英国国王,随即英王制定了高于100proof要课烈酒税的法令。于是基层税务官们开始随身带着火药包下乡收税了,每家酒坊酒开始出现这样一群乐此不疲点火的身影。
后来进入19世纪,火柴的发明更是方便了税务官们点火,但是酒精含量的标准也变了,常温下用火柴点火的最低标准降到-——40%左右,而这个标准也随着日不落帝国影响走向了欧洲甚至全世界。
俄罗斯的伏特加40度是政府、黑心卖家、顾客三方妥协之后的结果。俄国沙皇伊凡雷帝引入伏特加政府专营,使得政府对伏特加的品质负责。但酒店老板为了增加利润,兑水稀释伏特加,开始引发大面积的顾客不满,后为了消除经营乱像,彼得大帝颁布法令,销售的伏特加必须能够在常温下被点燃,当然,40度就是点燃的最低限度。
国外的40度的做法就是为了避税和扩大利润空间,这是资本利益至上的典型做法。40度左右的都是兑水稀释后结果,就产品质量而言只能说普通甚至是一般。高品质的酒精度数大都是在50以上。
我开始不明白了,国内一些酒企也开始搞这种小动作,丢弃品质追求利益至上,中国白酒所散发的香气,一兑水,就剩一个医用酒精味了,还到处宣扬自己得了什么国际烈酒大赛的奖,这怕是真的喝多了假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