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欣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笛箫演奏家、音乐理论家。是我国第一位笛箫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1987年);第一位中国古代音乐史(琴学)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2001年)。其洞箫、古埙的演奏,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曾主持翻译高罗佩《琴道》(获2015年度全国图书普及读物奖)、主编《音乐欣赏》(“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左传》上说:“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慆心也。”琴与读书人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唐代,“琴棋书画”已成为读书人的基本修养。唐诗中有“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的句子,琴与剑,是文人出行的标准配置。“琴心剑胆”,喻刚柔相济,儒雅任侠,这是士子们对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美好憧憬。今天,王建欣教授将和大家分享中国文人与古琴的故事。
何谓“琴德最优”:
中国的传统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首先是重视音乐,重视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认为天下只有两件事情最重要,一是礼,一是乐,“礼”、“乐”是关乎世道民心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有了礼和乐,再配上“刑”、“政”,也就是法律制度和管理手段,就可以社会安定,物阜民丰,天下太平,万事大吉了。因此《礼记》上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士大夫是“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君子无故不撤悬,士无故不撤琴瑟。”
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对具体操作层面的事情不屑一顾,认为那是雕虫小技,甚至是“贱工之役”,君子、士大夫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诸如“治国平天下”之类。即使回到书房,正事儿也是做文章、写诗,然后是书法、绘画,还有多余的精力,才轮到“偶抚琴以自娱”。千百年来,古琴音乐的发展,多数时候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矛盾状态中蹒跚前行的。由于读书人对古琴的亲近、热爱,弹琴逐渐成为了文人的专利,古琴音乐很大程度上就成了文人音乐了。
刘再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给文人音乐家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人音乐家,就是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他们并不以音乐为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打破了音乐囿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之中。他们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立论高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艺术的作用和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灵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文人音乐家的共同特点:
文人音乐家大致有这样几个共同点: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不以音乐为职业;多数擅长于弹琴;有的兼及音乐创作和理论著述;往往是音乐世家,有家学渊源;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
阮籍及其名曲《酒狂》:
提到文人阶层,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抱负,清高的生活理想,才情高迈的文章。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都酷爱音乐,善弹琴。当然,也都很有酒量。前面我们说过,才情高迈的文人,多有很高的音乐修养。阮籍是弹琴名家,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就是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他的第一首“咏怀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更说明了琴在他生活当中的重要性。有一首著名的古琴曲《酒狂》,据记载就是阮籍所作。今天我们见到的《酒狂》最早的版本,是被收录在明代1425年朱权刊印的《神奇秘谱》中。
《神奇秘谱》当中有一段话解释这首乐曲:“是曲者,阮籍所作也。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妙在于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他哪里是真正想喝酒,而是他有正道、大道在他的内心世界。目前此曲通行的版本是由著名古琴家姚丙炎先生打谱的。
嵇康及其名曲《广陵散》:
嵇康结恨《广陵散》也是著名的历史故事,是魏晋时候文人与琴的一个最佳例证。嵇康和阮籍在性格上有相似的地方也有相反的地方,嵇康嫉恶如仇,遭到很多人的嫉恨,后被陷害,惹上了杀身之祸。古书记载:“临刑东市,索琴而弹。”,“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所以我们今天把美好的事物、一种特别难得的手艺等等要失传,叫作“广陵绝响”。
琴与文人生活: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这可能是文人“四艺”琴棋书画并称的肇始。唐薛能有诗:“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琴与剑,是文人出行的标准配置。汉代的蔡邕博学多才,精通天文、音律、书法、文章,还善琴艺,曾写过重要的琴学著作《琴操》和《琴赋》。传说他善制琴,一次,他见一老妪炊火做饭,闻听薪柴在火中劈啪的响声,断定火中之木必为良材,急忙抽出,做成琴后果然音色不凡,惜尾部已被烧焦,遂将此琴取名“焦尾”。现在这个词仍然被用来指称琴的这个部位,进而已被作为琴的通称了。
审美情趣:
古琴的审美情趣,总体来讲,所标榜的是“大雅正声”,所遵循的是“中正平和”,所追求的是“弦外之音”。
先来说说“大雅正声”。天下的音乐只有“八音之乐”才是“雅”、“正”的化身,而琴自古就是八音中的统领,“琴者,乐之统也”。雅和正,才是君子所亲近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之君子讲究“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君子无故不撤悬,士无故不撤琴瑟”。论语中说:“放郑声,远佞人”。为何要用琴来作为雅正的化身?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的作用太大了。它有普通乐器的娱己娱人功能;它还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古琴最基本的三种音色:空弦、泛音和走音。空弦的声音:深沉、凝重;泛音:空灵、飘逸;走音:若隐若现,似神龙见首不见尾一般。还有一点,弹琴不同于演奏其他乐器,它的物理行程最短,最直接。拉二胡是用手操纵马尾弓子,弓子摩擦琴弦出声音;吹笛子是要将气息通过做好的口型送入吹孔,再震动笛膜;古筝、琵琶则要戴指甲;钢琴就更复杂了:手指触键之后,经过一系列的传导才敲响了琴弦。弹古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很强的操控感,也因此而容易有成就感。
再看发声,琴在中国的所有乐器中,它虽然不是个头最大的,但由于它的特殊构造,没有码子,通体琴长基本就是它的有效弦长,古筝、琵琶都没有它的音低。因此,低沉,回荡的声音,使它与轻浮压根儿就沾不上边儿。另外,它的通体共鸣箱,琴底琴面梓木桐木一阴一阳的配合,再加上灰胎和髹漆,使得它的音色深远、沉静。无与伦比。明末出版的《溪山琴况》概括古琴的二十四个特点,最先的四个就是:和、静、清、远。但是不是有了如此这般的追求,古琴的技术就不重要了呢?不是的。尤其在今天,更为重要。能够诱惑我们的好听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承认古琴是艺术,首先要好听,要感人,然后才能谈到音乐以外的东西。所以,古琴虽有中正平和的特点,修身养性的功能,但音乐的好听,是重要的前提。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古琴艺术对“弦外之音”的追求。传统的中国人认为,含蓄、内敛,是美好人格不可或缺的指标。生活中如此,反映在艺术上,更是将这一特点做到了极致。包括古琴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虽然也追求模仿,但不在乎模仿的真实性。追根溯源,较早的理论出处应该是老子的“大音希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古琴音乐力图要体现的是超出音乐本身以外,以及直接可感知的音乐形象之外的某种深远意味。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古人还说:“音愈希,则意趣愈永”,“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绘画中的“计白当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戏曲表演中的虚拟性和程式性,等等,都是传统美学追求的具体体现。反映在琴上,即是对弦外之音的追求。创造一种意境,传达一种精神。给人以想象、思索的空间,使得回味无穷。有空白,有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
《酒狂》乐曲介绍:
《神奇秘谱》曰:阮籍所作。其题解为“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於形骸之外,托兴於酗酒,以乐终身之志……”乐曲为三音一组的句式,演奏时突出中间音,而别具情趣。
《平沙落雁》乐曲介绍:
最早见于《古音正宗》(明1634)。此曲为张子谦传授的《蕉庵琴谱》演奏谱。秋高气爽,风静沙平。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音乐舒缓,气运悠长。为广陵派的最具代表性的抒情曲操。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