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于什么时候(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

  1928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轫之年,安阳小屯村——一个近千年来默默无名的中原小村落,时间和地点的碰撞由此揭开了殷商历史的神秘面纱。小屯村附近方圆数公里,鳞次栉比的宫庙遗址,以及大量出土的甲骨,拉开了人们认识甲骨,研究殷商文明文化的重要序幕。

  安阳殷墟甲骨坑

  小屯村地区的农民在耕地、打井等农业活动时,往往会挖出甲骨、青铜等器物。由于对其毫无了解,农民把青铜成为"废铜"甚至当做马槽,就像著名的"后母戊方鼎"。甲骨的命运则更为悲惨,大块的甲骨被当做中药材"龙骨",用来治疗妇女病或者体虚。小块的甲骨被随意抛弃或是回填。

  清朝末年,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小屯村农民,把挖出的甲骨作为"龙骨"卖给中药店,或者在安阳每年春秋二季庙会上作为治疗外伤的"刀尖药"出售。

  据罗振常在《洹洛访古记》中记载到:"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由此可见,在甲骨文没有被认识了解到之前很多年,它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

  甲骨著名学者王宇信曾分析到:甲骨的"破坏时期"应自战国、秦汉延续到清末,大约有一千六七百年之久。

  清朝光绪末年,在小屯村被当做"龙骨"出售给药店的甲骨,经由古董商人贩卖到天津、北京等地。到了京津之后,甲骨终于被脱去由于"缺少知己"而不得不带上的面纱,终于被辨认出来,被重视。

  关于甲骨究竟是哪一年被发现,被辨认,历来说法不一。

  学界有两种看法,一说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另一种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同时,对于发现者也有不同的说法。

  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中所说:"是年丹徒刘鹗铁云客游京师,寓福王懿荣正儒私第。正儒服药用龟板……铁云见龟板有契刻篆文,以示正儒……铁云遍历诸肆,择其文字较明者购以归。"这种说法认为是:在1899年,由于王懿荣服药"龙骨",刘鹗和王懿荣他们俩偶然发现这味中药上面刻的文字是可以被辨认出来的。

  另一说法是王襄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表在《河北博物院半月刊》中的一篇名为《题易橹园殷契拓册》中所说:"村农收落花生果,偶于土中捡之……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戌年冬十月……世人知有殷契自此始……"。这一说法则不同于发现者是王懿荣和刘鹗,而是认为充分肯定了王襄、孟定生在发现和购藏甲骨的贡献。

  但是无论哪一说法,都是在肯定了这些学者对于甲骨的贡献,不管是王懿荣、刘鹗还是王襄、孟定,他们对于甲骨的贡献卓著。不仅仅是发现辨认甲骨,更是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材料的保护,同时也使中华文明的脉络更为清晰。

  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开始的考古发掘,标志着我国现代考古的正式产生。

  时年三十四岁的河南南阳人董作宾被派往小屯村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基本上遏制了村民们的私挖乱掘。自民国十七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共计15次的发掘,共出土甲骨文24918片。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全面保护了甲骨在内的历史珍贵文物。

  在立法的同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河南省、安阳市有关文物考古单位先后举行 30多次重要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施行,甲骨的"出生地"殷墟被纳入依法科学管理的轨道上。在2006年7月13日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 甲骨文与它的发现地殷墟,正式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的第 33处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甲骨文的研究逐步被重视,"甲骨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研究的不仅仅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古文字,更为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的文化与文明、历史与传统。

  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下的我们,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或是象形,或是写意的文字符号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对于甲骨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甲骨,去对这些古老的文字充满兴趣和期待。

  本文地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