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廷尉是什么官职(中国古代大臣品级,你知道多少?)

  商朝的官制缺乏史料可考。商、周的官制相对比较简单,秦汉开始完善,至宋时最为繁杂,元以后又趋向简化。

  一、商朝官制:

  商代的国家机构相对简单,基本上由“内服”(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和“外服”(内服以外的地方)组成。

  内服官吏有:

  尹——大致相当于后代的丞相,如商汤时的伊尹;

  卜、巫、史——是神职官吏,其地位及作用十分重要;

  宰、臣——都是宫廷官员,管理宫廷事务。

  外服官吏主要是诸侯,诸侯有自己的统治机构,但相对更为简单,而且更多的是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诸子、功臣等。但商代的诸侯未形成等级制。

  二、西周官制:

  师、保——管理工作朝廷事务。如姜子牙曾为武王师,号称“师尚父”;

  太宰——管理宫廷事务,相当于内务总管,因与天子十分接近,权力不断扩大;

  任人——执掌政务的官员;

  准夫——执掌司法的官员;

  牧——管理民事;

  三事大夫——即司徒、司马、司空,分别管理农业生产、军事、建筑;

  司寇——主管刑法的官吏;

  太史——负责记事和写史的官吏;

  太祝、卜、宰等——均为神职官员;

  司射——执掌畜牧事务的官吏;

  司田——执掌农业事务的官吏;

  虎贲——负责保卫天子安全,相当于御前侍卫;

  趣马——负责管理马匹的官吏;

  膳夫——负责管理宫廷饮食的官吏;

  三、春秋官制:

  春秋时期的官制等级开始比较明显,而且是世袭制。各诸侯国的官吏分为卿、大夫、士三个大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为上、中、下三级,成为三等九级。卿、大夫、士都要经过国君的任命程序才算数。受封之人多是根据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各国重要的官职都由卿爵担任。由于爵位可以世袭,这样官职也形成了世袭。到了春秋后期,世官制才开始发生动摇。

  中原各国的官名多沿用西周时的官名:

  司徒——治民之官;

  司马——治军之官;

  司空——掌管土地、建筑的官吏;

  司寇——掌管刑法的官吏。如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

  在诸治事官之上,一般会一人总领全国大政,各国名称不同,有称“太宰”,有称“上卿”,有称“相”。

  太史——掌书记典籍;

  宗伯、宗人——掌祭祀;

  祝、巫、卜人——均为掌占卜的神职人员;

  乐官——掌音乐;

  寺人——侍奉国君左右,相当于后世的太监总管,但不一定用阉人。

  四、战国官制:

  相——或称宰相、丞相,是辅助国君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楚国外的六国均置,楚国不称“相”而称“令尹”;

  将——亦称将军,一般是一国最高军事长官,其地位仅次于相;

  御史——与后世不同的是,春秋时御史的职掌是随在国君左右,记录国君的行为活动,属于秘书性质的重要官职;

  内史——掌财政;

  少府——管理皇家苑囿的官吏;

  师、傅——又称太傅等,多为国优国君或太子的官吏;

  郡守——也称太守,为一郡之长,由国君直接任免;

  令——一般为一县的行政长官,齐国有时也称为“大夫”,秦国有时也称为“大啬夫”,与后世的知县差不多;

  令史——令的属官,令出缺时,令史可以代理;

  丞——地位仅次于令,,主管一县的经济、税收事务;

  尉——又称县尉,掌管一县的军事事务;

  县司马——掌管一县的马匹;

  县司空——掌管一县的工程事务;

  少内——掌管一县的钱财;

  佐史——令的属官,属低级官吏;

  左徒——楚国特有的官职,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地位很高,仅次于令尹。屈原就曾任此职;

  三闾大夫——楚国特有的官职,掌管王族中昭、景屈三族子弟的教育。屈原也担任过此职。

  五、秦朝官制: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行政官员。秦时丞相多封侯,如范睢为应侯,吕不韦为文信侯,赵高即使是宦官也封为安武侯;

  国尉——也称在尉,掌管武官的任用;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有副丞相的职责;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

  侍御史——受御史大夫领导,掌管国家文书、记事,并负有审判的责任;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奉常主管宗庙祭祀礼仪,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医、太史、太卜等神职或专业官员。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属官有大夫、郎、谒者。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属官有卫令、公车司马令等。太仆掌皇帝舆马及苑牧,属官有丞。廷尉掌管司法,是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属官有廷尉正、廷尉监。典客掌诸侯及各部族首领朝觐事务,属官有行人。宗正掌君主亲属事务,属官有丞。治粟内史掌谷帛财货和全国的赋税,属官有太仓令、丞、平准令。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为君主的私藏,属官有尚书令、丞、符玺令、太医令、太官令、宦者令等。除以上外,中央列卿还有主爵中尉、散骑、中常侍、给事中、黄门侍郎等侍从官及为太子、皇后服务的太子太傅、少傅、詹事、将行等宫官;

  监御史——又叫郡监,掌监察郡治,隶属于御史中丞,是中央监临地方的官员;

  郡守——一郡行政长官,权力很大,除县令由中央任命外,一郡属吏都由郡守从本郡人士中辟举。属吏有主簿、长史等;

  郡丞——为郡守的助理。

  郡尉——也叫 都尉,国优郡守管理一郡的军事事务及捕盗事务。郡尉不是郡守的属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内史——京师所在地设内史不设郡守;

  县令、长——凡一县民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攻,均由朝廷直接任命。令、长以下置丞、县尉,协助令、长处理本县事务。县的属吏有令史、仓吏、狱吏等;

  秦朝的武官主要是将军,将军之上为上将军,下为裨将军。还有前后左右将军,都是镇抚边境的将领,是常设的将军,其属官有长史。执掌军政的有护军都尉。军队中又有校尉、司马、百将、屯长等中、下级武职。

  六、汉朝官制:网上已经可以找到很多,恕不赘述。

  七、隋朝官制:

  隋朝官制的特点是结束了封建社会早期的三公九卿制,完成了废三公和建三省的中枢机构演化过程,为后世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师、三公在隋初时亦置,但后来逐渐取消,代之而起的是三省的确立,即尚书省、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实际都是宰相。

  隋朝时,由尚书省统辖的六部,实际上成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左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之一,掌管吏、礼、兵三部,兼掌纠弹;

  尚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之一,掌都官(后改名刑部)、度支(后改名民部)、工三部,兼知财政用度。

  侍郎——六部每部各设四司,每司设侍郎一至二人,为各司之长官,共二十四司,设三十六个侍郎。炀帝时,侍郎又升格为各部的次官。

  郎——六部二十四司的长官。炀帝时侍郎升格为各部的次官,各部下属的二十四司长官改称郎。

  员外郎——六部二十四司每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为侍郎之次官。

  承务郎——炀帝时,各司的员外郎改称承务郎,为各司郎的次官。

  隋朝官员由高至低分别为: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从一品:上柱国

  正二品:柱国、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

  从二品:上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雍州牧、金紫光禄大夫

  正三品:大将军、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官尚书、度支尚书、工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卫尉卿、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纳言、内史令、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左武候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左领左右府大将军、右领左右府大将军、宗正卿、大理卿、鸿胪卿、司农卿、太府卿、上州刺史、京兆尹、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

  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左武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左武候将军、右武候将军、左领左右府将军、右领左右府将军、左监门将军、右监门将军、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将作大匠、中州刺史、亲王师、朝仪大夫

  正四品上: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少卿、太常少卿、卫尉少卿、太子左卫率、太子右卫率、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宗正少卿、太仆少卿、大理少卿、鸿胪少卿、司农少卿、太府少卿、下州刺史

  正四品下:内史侍郎、太子右庶子、朝散大夫

  从四品上:上仪同三司、尚书左丞、太子左卫副率、太子右卫副率、太子左监门率、太子右监门率、上郡太守、亲王府长史、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城门校尉

  从四品下:尚书右丞、直阁将军、亲王府司马、谏议大夫

  正五品上: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内常侍、秘书丞、国子博士、太子左监门副率、太子右监门副率

  正五品下:尚食典御、尚药典御、上州司马

  从五品上:著作郎、中郡太守、太子洗马、奉车都尉

  从五品下:都水使者、治书侍御史、长安令、内给事、驸马都尉、亲王友

  正六品上:翊军将军、主爵侍郎、司勋侍郎、考功侍郎、礼部侍郎、祠部侍郎、主客侍郎、膳部侍郎、兵部侍郎、职方侍郎、驾部侍郎、库部侍郎、都官侍郎、刑部侍郎、比部侍郎、司门侍郎、度支侍郎、户部侍郎、金部侍郎、仓部侍郎、工部侍郎、屯田侍郎、虞部侍郎、水部侍郎、下郡太守

  正六品下: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大理评事、千牛备身、殿内监、下州司马

  从六品上: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通事舍人、亲王文学、左领军府长史、右领军府长史、亲王府主簿、上县县令

  本文地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