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意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十九岁的陆游,就写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词句。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春天从来都是为了收复河山而奔走忙碌的,然而直至写这首诗的这个春天,陆游已经从十九岁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位五十七岁的老爷爷,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

  纵览陆游一生,到京城的时间很多,考试,授官,拜师访友,都少不了到京城。诗中写道,是谁命令我至京城的呢?当然是皇上召见。召见陆游,好事并不多,往往就是被小人参了一本,调回来批评了。所以我们的诗人就会经常有“愤而辞官”,或是“削职罢官”之举。冲动而颓废的陆游,有着可爱冲动的一面。若不是重臣范成大护着,早就被革职回家了。然而,袒护的主人一调任,终究是被小人弹劾喊回来革职了。

  此时正是1181年的雨水时节,之前二三个月,正在江西常平提举任上,主管粮仓、水利事宜。因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就知道大事不妙,又有小人背后搞鬼了。这次,给事中赵汝愚弹劾他的理由是“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知道后,也不辩解,忿然辞官,重回山阴。

  这也许就是这首诗歌诞生的特殊背景。

  所以,首句为何会说“世味薄”,就因为小人多,做官的兴致越发淡了。想安安稳稳为百姓做点实事,真是不容易。谁能够命令诗人骑马来京城呢?除了当今皇上还能有谁。喊诗人来做什么呢,无非是诫勉谈话,不是被降职处分,就是罢免回家,陆游可受不了这个气,一心为民,为何到头来倒弄了个“越于规矩”的罪名,简直没有世道,颠倒黑白,无处说理啊。他在差不多同时期另外一首诗中也写道: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也表示了世事艰难,报国无门的悲怆。

  颔联,是诗人留下的千古名句之一,可与那些爱国诗句,诸如,“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名句并列。

  诗人之所以用“一夜”对“明朝”,正说明诗人一夜未眠,心中心事重重,去面见圣上,是去是留?也该做个决断了。天亮之前,诗人终于想明白了。人不应只为俸禄而活着(南宋俸禄相当高),而应该为自己理想而活,这才是顺道而行,否则继续做下去,郁郁不得志,徒增悲愤,难以善终。既然不能上阵杀敌,又不能为民请命,留着这官位,又要时刻提防小人的冷箭,说不定哪天命都没了,还不如主动请辞,解甲归田,写写诗歌,练练书法,喝喝山茶,度此残年。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也是奔六的人了,退休也未尝不可。

  人一旦做了决断,心情也就会从低谷中走出,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所以,天刚刚亮,他听到了亲切的卖花声。这才是世俗里的烟火气,这才是人世间的生活,他也要回归到这样的民间生活里去了。卖杏花的叫声,不就像是新生活在向他招手呼唤么。

  颈联,诗人迫不及待地起身,铺上短纸,将自己一系列心情转变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连同笔下的草书,因为即将到来的“闲”字,而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文采飞扬,也顾不上工整,斜斜写写,洒脱自然。草书写好一首诗,太阳刚刚升起,沏上一壶好茶,倚着晴窗,看着水杯子里的白色泡沫翻滚着,不就如同混沌的人生,而茶盖分开茶叶与泡沫,喝一口清茶,不就如同将过去与现在的人生做了一次了断。诗人分得不是茶,而是入世与出世,污浊与高洁的人生啊。

  尾联,素衣指代自己高洁的人格。诗人不希望被京城的肮脏的官场习气沾染得不干净,还是早早回老家,也许清明就可到达。

  这样理解,一气呵成,也算一家之言,且诗歌也有了洒脱骨气。

  值得一提的是,学者缪钺认为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即六十二岁的陆游闲居山阴五年之后,朝廷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之时。

  此时,陆游入京向孝宗辞行,住在西湖旅馆,闲而无事,故写此篇。又说当时陆游诗名大胜,孝宗于延和殿勉励陆游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

  如果陆游是为了接受官职,而来京城,那么首句说最近做官的味道越来越淡,岂不是打脸。皇上让他罢官就罢官,革职就革职,辞职就辞职,让他来做官就来做,岂不少了士大夫“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骨。比起三十九岁说不干就不干的辛弃疾,真是逊色好多。辛弃疾复出,只有一个理由上阵杀敌。而陆游,没有理由,只是一纸诏书,一个小小的严州知府就收买了。如此理解此诗背景,实在让人难堪。

  不若,假设这首诗就是愤而辞官前所写,一切就高义无比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理解不一样,但从诗中读到了另外一种精神,也未尝不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