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式怎么填(高校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有哪些?)

  培养方式怎么填(高校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有哪些?)培养方式的不同,意味着考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以往的大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培养方式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来进行的。新的培养方式则以复合培养为特征,学生不必局限于所学专业,可以广泛涉猎,取其所长。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来源于英文的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根据字面意义,把它译为“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将不同学科和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广泛涉猎,学有专攻”,以此培养出完全、完整、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国内的通识教育首先从开课程、修学分的方式开始。北京大学作为推进通识教育的前沿阵地,推出一系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中国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和人文艺术与自然”,探寻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

  后来,通识教育逐渐从“课间加餐”变成了“正餐”:从单纯的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改进、助教培养、书院制度的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方向。改革路径之一就是成立“通识教育学院”,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等,这些学院贯彻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方式,以宽厚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学生可以从学校的大部分专业中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

  双学位

  双学位,是指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探索跨学科组织的教学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式,辅修制、双专业都属于这类教学模式。它是对大学教育资源有限、学生无法随意转专业的一种补充形式。特别是对主修专业不感兴趣或想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同学,双学位都是一种便捷的方式,绝大多数学校都可以申请双学位。

  虽然申请双学位比转专业要简单得多,但也不是全无要求。一般来说,具备申请资格的学生为入学满一学期的在校本科生,且主修专业课程全部及格。符合条件的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可以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可跨学科辅修)。申请条件因学校不同而有细微差异,如中山大学规定:“学生第一学年所修读的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数在2.0及以上者,可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第一学年所修读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数在2.8及以上者,可申请修读双专业,绩点数在3.0及以上者,可申请修读双学位”。因此有修读计划的学生,需要早作准备,主修专业的学习也不能忽视。

  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它教学环节之后,总学分不低于学分要求、成绩合格,就可以在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的前提下,获得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学生的毕业证书上注明主修、辅修两个专业(有些学校会单独颁发辅修专业证书),不再另发毕业证书。

  试(实)验班

  试(实)验班是高校为培养创新人才进行的一项有效尝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按类招生、培养的试(实)验班。如东北大学经济管理试验班,按经济与管理专业大类招生培养,下设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含互联网+金融方向)等八个专业,采取多学科知识技能融合、强化实践的培养理念,实施模块化课程设计,开设既有国际前沿又有本土特色的整合型课程。为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和胜任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2.复合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实)验班,这类模式创新之处在于跨学科复合形式的培养,突破了单一的学科限制,让学生成为掌握多技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如中国人民大

  学开设的“金融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双学位实验班”,都带有明显的复合培养特色,浙江大学工科实验班(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也提供了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复合培养模式让学生从中选择。

  本文地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