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11月11日落下帷幕。这场为期5天的展会创下专业观众、展览面积和参展单位的历届之最,成为了“创新、智能、绿色”的舞台。但在热闹的背后,也有一群创业者不得不早早离开现场。
11月7日下午三点,工博会的第一天,当大部分展区都在尽力展示各自亮点时,本届工博会上第一次专门设立的“人工智能”(AI)专区上,却已经鲜有介绍者的身影。
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寒武纪”)执行董事罗韬在电话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那天他和创始人陈天石都去了现场,但创业过程中要处理的事太多,就早早离开了。相似的,展位紧挨着寒武纪的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森亿医疗”)也只剩下了一名“一会儿就得离开”的介绍人员。
11月7日,参观者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动态沙盘模型前驻足观看。
森亿医疗的创始人张少典在随后的采访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工博会的影响力早有耳闻,所以接到邀请就立刻答应参加。但这并不是他们直接面向客户的展会,更多是面向政府、媒体打造企业品牌的平台,所以主要团队停留在展台的时间不长。创业的忙碌和竞争压力也让他不得不去处理更多的事务。
不同于其他的参展商,这些年轻的企业受邀参展是完全免费的。和其他播放着动感音乐、展示着酷炫机器人及技术的展区相比,这里的确显得有些安静。
但在场外,被外界归为“人工智能”的创新企业却是从高校到政府、再到资本市场都热烈追捧的宠儿。除了技术本身,“快速爆发”和“近亿身家”则是这些年轻创业者给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而在热潮背后,还有着生存考验和大浪淘沙的残酷。
“含着金汤匙出生”
寒武纪2016年创立于北京,被誉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专门为人工智能定制的智能芯片的中国公司。陈天石1985年出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这家由中科院孵化的企业,也是陈天石自己口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创业企业,成立伊始就受到了资本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寒武纪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2017年8月,创立仅一年的寒武纪迅速完成 A 轮1亿美元的融资,战略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联想、科大讯飞等企业。
在工博会开幕的前一天,寒武纪在北京发布新一代智能处理器IP产品,并阐述公司未来芯片产品研发路线图。陈天石的表态凸显出年轻创业者的高调和雄心:寒武纪将力争在3年后占有中国高性能智能芯片市场30%的份额,并使全世界10亿台以上的智能终端设备集成有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如果这两个目标实现,寒武纪将初步支撑起中国主导的国际智能产业生态。
“陈总的目标还是能做到的。虽然(创业者)都有梦想,但他是搞技术的,还是会给自己一个交代。”对于被媒体提炼成标题并广泛传播的这个目标,罗韬对第一财经记者这样解释。
1988年出生的张少典今年还不满30岁。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他把自己称为“交大系”,并能熟练报出一串交大校友创业的成功案例。手握技术创业,然后获得资本青睐迅速爆发,是他身边不少年轻校友在人工智能领域头顶“创始人”头衔走过的路径。而他也已走上了这条快车道。
从2016年4月成立,到同年9月获得天使投资,张少典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做出了产品原型,开启了市场化的推广。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公司也完成了A轮融资,并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从原先的初创团队扩张为了如今的70多人。
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于今年初发布的《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和研究都正处于爆发期。2016年,产业规模以43.3%的增长率达到了100.60亿元;预计2017年增长率将提高至51.2%,产业规模达到152.10亿元,并于2019年增长至344.30亿元。
张少典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技术和产品角度来说,投资方的进入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什么影响,但在商业模式上的确因为资金的进入而有所改变。让他觉得幸运的是,投资方“不管”他们,给了他们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森亿医疗的产品是利用人工智能对医学文本进行自动分析和数据的二次应用。简单来说,是为包括医院、药企和保险公司在内的医药行业提供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软件服务。张少典说,公司目前已经为国内数十家医院提供相关服务,而未来5年内的目标是快速覆盖全国大多数的三甲医院。
忙碌的创业和异常激烈的竞争
雄心勃勃的目标和资本青睐的背后,是忙碌的创业生活和异常激烈的竞争。
连夜赶到又匆匆离开工博会现场是一个缩影,电话长时间占线、24小时待命也是创业者的常态。
罗韬说,寒武纪不是被政府或资本推着走,而是不得不拼命往前跑,因为行业本身的竞争非常激烈,“行业还远远没有稳定下来,更何况稳定前后的竞争都会很激烈”。
对张少典来说,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市场太大,目前甚至都谈不上竞争的阶段,还需要所有的创业企业一起来教育市场,让市场认识到医疗分析和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所以,数据分析的技术并不是眼下的难点,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加速产品的落地和推广。
根据张少典的经验,由于国内的医疗体系以公立为主,要推广就必须按照事业单位的游戏规则进行,因此采购周期较长、流程也比较复杂,需要做预算和参加招标。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已基本完成主流医院信息化、当前医学信息学的关注点已从第一阶段的系统建设转移到了第二阶段的“数据二次利用”。与美国相比,国内目前还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虽然主流医院的基本信息化接近完成,但尚不能解决数据挖掘的问题。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医疗信息化的市场有望在2020年快速增长为每年800亿元的规模。这种在张少典看来“用常识就能发现遍地是机会的市场”让他充满了信心。除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内和美国相比快太多的创业节奏,也是让这位年轻的留美博士一毕业就回国创业的动力。
泡沫背后的理性和现实应用
创业圈的泡沫是多数创业者都不否认的事实,但在人工智能领域,资本吹起的泡沫对技术创新和发展而言,好比大浪淘沙,并非是坏事。资本的极高参与度,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势能。
看起来,罗韬也并不在乎“人工智能”带给寒武纪的光环。他告诉第一财经,虽然寒武纪研发的是人工智能芯片,但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人工智能领域,而是属于集成电路。当然,他们进入的是新兴的智能芯片领域。
罗韬说,目前寒武纪拥有的订单金额已达1亿~2亿元。据陈天石介绍,寒武纪虽然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作为一个科研团队,他们已经存在了快十个年头。
张少典在2014年萌发了创业的想法,并在那一年就回国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国内的医疗信息化市场做了调研。在两年的酝酿中,他一方面和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行合作,以进一步了解国内的医疗数据现状,一方面也在寻找团队。而他攻读医学信息学博士的哥伦比亚大学,正是世界上首批医疗人工智能产品的诞生地,把成熟的算法和美国的经验带回国内,也是张少典的创业初衷。
事实上,人工智能行业的爆发并不只是初创企业的红利,在传统的工业领域,施耐德、ABB等工业巨头也早已盯上了智能制造的商机。除了提供机器人硬件,打造数字化的平台和系统、加强数据分析的服务等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发力重点。
在工博会的第一天,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从早上到下午都在现场接受媒体的采访和客商的咨询,他要做的是把施耐德最新推出的EcoStruxure系统推广到更多应用领域。从全球来看,与EcoStruxure相关的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施耐德电气整体业务的45%。
马跃告诉第一财经,原来实体经济的组织方式是以实体的资产,比如一台设备、一条生产线加生产资料来组织,而EcoStruxure是以软件和数据为核心建立的系统平台,把如何利用数据作为第一标准。“EcoStruxure平台建立的专家系统,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也是施耐德未来数字化战略的核心部分。只不过现在习惯叫专家系统,大家不觉得是人工智能。”他表示,这个专家系统可以利用实时数据做出未来分析,是一种专用人工智能。
和以年轻人为主的初创领域有所不同,在传统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的推广不乏挑战。长期服务制造企业的马跃对第一财经记者总结说,中国智能制造面临的三大挑战分别是数字化互联互通、管理变革和知识传承。
“首先,先进工业的组织方式是用数据来组织全产业链,但我们的客户现在仍然是按照实体资产来组织的。”其次,他认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制造是基于全供应链的全流程数字化,因此所有功能都该打通,但目前不少制造企业仍然在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职能来组织生产,各部门各司其职,远未实现数字化的互联互通,也难以看到全产业链的价值。可以说,“‘中国智造’最大的挑战不在技术层面,而是管理上的难题。”
马跃认为,再次,随着老一代工人慢慢退休,此前30年积累的运营和生产技术的经验及知识随之流失,再加上年轻一代不太愿意进入制造领域,大量经验和知识无法及时传承。而数字化的智能应用将会帮助这些信息的传承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