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件(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九一八89年周年,89年前,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以“中国军队炸毁铁路”为借口突袭沈阳。三个月内,日军侵占东北全境,并于次年扶植了傀儡政权伪满州国。
九一八事件(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九一八”,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在接下来的14年中,中国人民付出了3500万人的伤亡,打光了全部海军,拼掉了2468架飞机,损失的财产超过6000亿美元,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凶恶的外敌。
回到九一八这个起点,可能无数人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张学良没有“不抵抗”,是不是这一切都不会发生?那些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无数家庭的妻离子散,无数军人的惨烈牺牲……是不是可以避免?
▲抗战,可能是中国人打过的最艰苦战争了
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思考另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张学良为什么会“不抵抗”?
唯物辩证法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个发生在名义上统一,却事实上分裂的中国,与已经崛起,却陷入狂躁扩张的日本,以及一个正在崛起,却貌似虚弱的苏联之间的必然结果。
九一八不是日本侵略中国吗?还有苏联的事?
东北亚,中、日、俄的角力之处,就像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一样,也是亚洲的火药桶。如果力量失衡,火药桶必然爆炸。事情还要从九一八事变的两年前说起。
在中国,1929年,张学良刚刚宣布“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在苏联,斯大林刚刚夺取了最高权力,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然而还没有走出低谷。
在日本,由于世界范围内大萧条的冲击,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三方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下。平衡归平衡,但三方都不满意。
▲中东铁路在远东,和中东没关系
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虽然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缺乏合法性的背书,又因为反共立场而对苏联持敌视态度;日本经济下行,急需寻求解决危机的出路;苏联力图维持远东的传统势力范围,却力有不逮,处于守势,又心有不甘。
于是,三方都必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动作。动作的焦点,就是“中东铁路”,或者“中东路”。
这个名字乍听起来有点怪——中东路?和“中东”有啥关系吗?并没有。
所谓中东路,其实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这条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牡丹江市),南延伸至大连、旅顺,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
为什么要建这么一条铁路呢?
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染指中国东北,这就引起了沙俄的警惕和防范。为了加强对远东的控制,就必须修建一条从赤塔开始,经满州里,直达海参崴、旅顺的铁路,不断向清政府游说施压,而清政府认为,引入沙俄势力才能对抗日本,同意了这个计划。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修筑铁路的华工
1897年,铁路开建,1903年全线通车,这时候的名字是“大清东省铁路”。有了这条铁路,东北全部成为沙俄势力范围。日俄战争后,两个侵略者瓜分了铁路,长春以南归了日本,成了“南满铁路”,日本用来经营南满铁路的“企业”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也就是“满铁”。
俄国仍然控制北段(1920年后改称中东路),不仅是铁路,还包括两侧几十公里宽的土地,俄国享有行政、司法和驻军权,不是租界,胜似租界,俨然国中之国。日本也以保护铁路为名,组建了关东军,沿铁路线开矿设厂,大肆掠夺资源。
显然,这条铁路就是中国主权丧失的一个象征——在自己国土上的铁路,自己管不了,人家还派官来统治,派兵来驻守……所以,收回铁路的路权,也就成了中国维护主权的象征。但无论是晚清还是北洋政府,都极其虚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日俄仍然蹲在东北不走。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站牌上的中俄文字直观体现了铁路的性质
一战后,沙俄被革了命。新生的苏俄政权为了打破在国际上被孤立的局面,开始向中国示好,宣布废除1896年后的不平等条约,与北洋政府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国收回了北段铁路沿线的行政权和司法权,驻军也没有了,不过经济上的经营权仍是“中苏共管”,可以理解为“合资企业”。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至少拿回来大部分权益了,合资也不算过分,这不挺好吗?
但别忘了,1929年的中国已经“变天”,北洋被南京政府灭了。南京政府要显示合法性,就必须要在内政外交上比北洋政府更激进,而张学良要显示自己的忠诚,也需要配合蒋介石的举动。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蒋公和少帅,有一个亲密的开始,后来……
其它方面暂不论,单说外交,如果要选一个突破口来立威,会选哪里呢?蒋介石和张学良都看上了中东路。确切的说,是苏联还有些控制力的北段。
为什么这样选呢?
一是出于反共立场。由于苏联对中国共产党起义多少有些支持,同时,蒋介石认为苏联依托中东路管理机构,宣传“共产”和“赤化”,对苏联非常反感。
二是苏联的外交刺激。1927年下半年,苏联与日本搞了秘密外交,在10月中旬,中东铁路苏方副局长前往大连与满铁进行会谈,签订了《中东路?约》,企图把中东路转让给日本,内容包括满铁经营中东路,苏联可派5600人以下的兵力保护,日苏共同反对中国收回中东路等。
这个消息最终没有瞒住,令中国政府非常惊讶,向日本质询时,日方大言不惭——苏联转让的是他们的权利,中国的权利不变,我们两个这样搞一下,对你没影响啊……
三是出于实力判断,简直就讲就是柿子捡软的捏。为啥苏联是软柿子呢?日本控制的南段,有关东军,而苏联只有一些经理、科长之类的管理人员,哪个更容易搞,显而易见。
对于苏联的实力和可能会有的反应,张景惠、吕荣寰等“俄国通”向张学良进言,认为苏联外强中干,国内矛盾重重,不会动兵,战端一开,必然土崩瓦解。
还有更多的高官,听了白俄顾问的话,也向张学良进言,说苏联连年收成不好,有饥荒,人心不稳,边防部队都是弱鸡,国际上还被孤立……完全收回中东路,现在是大好时机啊!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张作相是东北军的二把手,出身绿林,却是个明白人
反对者也不是没有,比如张作相就认为,强行接收中东路,可能引起战争,即便用全国力量对付苏联,也未必能打胜,何况东北军呢?如惹出麻烦,日本就要乘机捣乱。
被张学良紧急从国外召回的顾维钧劝告,苏联国内已“巩固”多了,其现有实力,在东北制造出任何局势都绰有余裕,如果受到刺激,定会在东北做出明确有力的反应。
但张学良已经热血上头,急于有所作为,觉得打不过日本,未必抵挡不住苏联,先收中东路,力量增强后,再对付盘据南满的日本。
张学良的底气还来自蒋介石的支持鼓励,蒋介石曾于7月5日致电,“应坚决收回中东路主权,不得已时可绝交”,并要求“东北边境戒严”,之后又承诺,“东北乃全国人之东北”,要张“先取中东路,然后谈判一切问题”,一旦开战,“中央可出兵10万,拨军费数百万元”。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张学良的底气来自于装备精良的东北军
于是,张学良决定动手,在两天内查禁了中东路所有苏联群众团体组织,拘捕了200余名苏方高级职员,60多人被驱逐出境。
一开始,苏联表示,苏方人员可以解职,但可不可以不要驱逐啊?然而张学良团队经过讨论后认为,非如此不足以“发扬国威”,还是“驱逐”了。
颜面尽失的苏联马上发来了措辞强硬的照会,要求谈判解决,取消所有措施,释放被捕人员,限三日答复,如果不照做,苏方“自有办法”。中国外交部只是敷衍了一下,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回复。
7月18日,苏联宣布断交。蒋介石却还有些高兴——这下子苏联没法支持国内共产党了吧?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东北军当时已装备少量半自动步枪
还有很多轻型坦克,武器在中国军阀里很先进
同时,他不断给张学良打气,“苏俄绝不敢对我国开战……全国军队可随时赴援”。但张学良却感觉不妙,他发现苏联真的在调集部队,日本关东军正在向长春集中,似是要阻挠东北军北运。
为避免日苏夹击,张学良表示要和谈,苏联接受了。从7月22日开始,经过4天谈判,达成了释放被捕人员、苏联另派人员、维持事件前状态的协议,双方各让一步,皆大欢喜。
但是蒋介石不干了——我正要拿这事搞革命外交立威呢,你一个地方政府,居然自己就让步了?不行!
蒋介石在收到协议内容的第二天答复,要保持“国家威信”,必须让苏联“认定中央为交涉对手”,张学良只能以“私人名义”与苏方协商,张学良只得依此答复苏方。
这下子苏联真怒了,认为中国“忽又变卦,是无诚意”,不再谈判。8月6日,苏联组成远东特别集团军,9个师,共8万大军,外加阿穆尔河(黑龙江)舰队,磨刀霍霍。张学良没法谈判了,而南京政府只是让驻德公使通过德国外交部与苏联间接交涉,这显然更加无用。
中苏对决已经无可避免,面对虎视眈眈的苏军,张学良只好打起精神,组成“防俄军”,准备抵抗。为了表明“衅不自我开”,下令力求避战,只在必要时进行自卫。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被苏军缴获的东北军旗帜
8月12日,苏军进攻箩北、滨绥县。14日占领欧浦县城,16日炮轰东宁,进攻满洲里、扎兰诺尔——战争开始了。这场仗从8月中旬打到11月底,具体过程就不讲了,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一败涂地。
张学良晚年回忆,“打得那个惨呐,有一个旅整个全灭了,是一个姓韩的当旅长,整个全灭了呀,团长自杀的自杀,阵亡的阵亡,全军覆灭,都没有了。”
十余万东北军陆续投入战场,尽管拼尽全力,却连一场胜仗也没打过。
这支国内硬件条件最好,补给最充足,海陆空最齐全的地方军,在苏军的打击下,伤亡2千人以上,7千多人被俘,水上力量几尽全灭,扎兰诺尔、满洲里、海拉尔等城市陷落,而苏军仅死亡143人,受伤665人——这是中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冲突,规模远远超过了后来的珍宝岛战斗。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最后,这次战争还是以张学良在败势下与苏联的谈判解决了。双方于12月3日签定《双城子草约》,互释被俘被捕人员,实质上恢复了中东路之前的状态,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而且还搭上了黑瞎子岛,直到2001年,中国才终于要回了半个岛。
那这段时间里,日本一直边上吃瓜看戏,但又不只是吃瓜看戏。
日本从来都想把东北全部收入囊中,只是碍于苏联势力的存在,多少有些顾忌,现在中苏打将起来,日本感觉机会来了。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这个家伙,可以说是日本侵华总设计师了
就在中东路事件发生前的6月,日本已经搞过总动员演习,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搞出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并加紧实施,“有心挑衅,希望多事”。
中苏开战前夕,关东军增兵两个联队,在中苏激战正酣时,日军又在长春、沈阳进行了多次未通知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演习,演练长期围城和攻城,还紧急修筑了炮台、工事几十处,大大小小的挑衅冲突多不胜数。
同时,日军根据观察到的战况,做出了判断。
一是认为“苏军未来可畏”,作战能力不可低估,北进看来还是不要了,暂避苏联,先打中国的主张成为主流。
二是对东北军极度轻视,日本人林三郎在描述“中东路事件”时写道:“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简直是乌合之众。他们只靠人多,可是一受到苏军攻击,便即溃逃。”就像苏联在冬季战争中的拙劣表现鼓舞了希特勒的野心一样,东北军的大败也不啻于给那些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打了一针强心剂,使他们在两年后发动冒险时,毫无胆怯之心。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但是,受中东路事件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张学良。
一是加深了他对南京政府的不信任。对苏开战,然后失败,有张学良头脑发热,判断失误的原因,更有南京政府不断怂恿的原因。这使得张学良对实力的估算产生了严重偏差,觉得即使东北军打不过,还有全国力量来顶,可以搞。
结果蒋介石从头到尾只是嘴炮支持,除了有200万元的拨款,无一兵一卒,一枪一弹的支援,在张学良与苏联达成协议时横插一杠,搅黄了本可避免战争的谈判。甚至在战争打得正紧的时候,要求张学良调炮兵部队南下入关,支援蒋冯战争。
张学良对此十分的气愤:“南京只叫我们打,什么也不管。打既不行,就得和吧。可是南京又不叫我们管和的事,这简直是整我们呀!”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统一只是名义上的,这是当时中国的内伤
蒋介石又为什么要这样干呢?其实有他的小算盘。
外交家顾维钧说:“张之所以卷入对俄问题乃是南京对付不听号令的所谓四大军事集团的不同战略的一部分……中央政府打算把少帅诱入圈套……设法使他陷于对俄的困境,使之必须依赖南京,这样中央政府就能控制他了。”
日本学者所著的《满洲事变》中有类似的表述:“国民政府首先企图在统一东三省外交权的同时,把张学良政权引向对苏攻势……甚至还设想如果中苏间发生冲突,那么实际与苏军作战的将是东三省的军队,因而会自然而然地使张学良更加依赖南京政府。”
总而言之,老蒋把小张耍了。
张学良不是傻瓜,他最后明白了,为了减少东北军的损失,无论如何也要与苏联谈判,结束冲突。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二是加深张学良对日本的恐惧。中东路事件的挫败,使他对自己手下这支东北军的战斗力产生了严重怀疑——连自己看不起的苏军都打不过,能打得过日军吗?他甚至相信,一旦日本动武,“不但东三省力有不足,即全国协力也无把握”。
从此,张学良在对外态度上变得消极了,小心翼翼,企图以妥协让步来避免刺激日本。因为他明白,如果日本再来一次,自己只要抵抗,绝对又是一个中东路事件,死的是自己,中央只会坐看……后来他在九一八时的“不抵抗”,执行命令的苦衷,也有借机保存东北军实力、减少东北军在抗日战争中损失殆尽的打算。
而日本却不会放过这个时机——此时,日本全国上下的共识是要解决经济危机,虽然解决也有很多途径,比如像罗斯福那样的新政,但日本已经习惯了发动战争赌国运,抢钱抢地抢资源来发达的路径,这次还停得下来?
日本当然也有少数清醒的政治家,然而在一片战争狂热中,他们就像水滴一样消失了,什么用也没有。
两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谁也没想到,后来重大历史转折,操于少帅之手
客观的讲,张学良被算计了,黑锅他全背,有点冤枉。
然而东北是他的老家,日本是杀父仇人,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几千里的白山黑水,更是国之根本,他应该忠于更大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一个阴谋算计他的政府。从这个角度讲,他绝对应该抵抗,哪怕要受损失。不抵抗,就是他的耻辱。
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是算计张学良的,黑锅更要背起来。
大敌当前,人家已经冲锋在前,为你火中取栗了,怎么着也不能光动嘴啊?然而他真就这么办了,只是为了借敌之手“削藩”,背后掣肘捅刀,怎能不令人心寒?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不抵抗只是一道命令,实际上东北有很多抵抗
为什么九一八是国耻?
并不是因为没有守住沈阳。面对国力差了几十年的强敌,守不住某个城市或者一大片地域,并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抵抗,更丢人的是不抵抗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害怕被自己人算计,而选择了放弃家园故土,大好河山。
九一八,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所以,我们要记住很多,要记得侵略者的凶狠残暴,更要记得分裂和不团结的恶果——只有一个统一的中国,才是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