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24日,是一个专属于程序员的节日。为啥选在这天呢?这是因为硬盘存储的容量1G=1024M,1M=1024Kb,1kb=1024bit,程序员们就把1024作为了一种表示自己身份的符号1024,哈哈~简单粗暴,我喜欢
在众多的程序员中,佼佼者当属清华大学的“姚班”,他们的老师都是同一个人,那就是中国唯一的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祖籍中国湖北,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2017年2月,姚期智教授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目前,姚期智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他的门生被称为“姚班”,和清华钱学森力学班(“钱班”)并驾齐驱。
姚期智(左七)受马云之邀,成为“阿里达摩院”的一员。
截至2016年,“姚班”已经送走六届毕业生共172人。其中,42人继续留在清华读博士,25人留在清华计算机系继续深造,85人赴美国、新加坡、香港和法国等地读研,近半数就读于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20人赴IBM,Facebook,百度等世界知名计算机企业工作。
1982年图灵奖得主史提芬·库克教授(Stephen Cook)曾经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过: “我以前一直认为中国不可能在理论计算机科学和我们竞争,现在我想我们有了竞争对手了,就是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姚期智创办的学术机构)。”“姚班”和姚期智,俨然成为了一张著名的国际名牌。
同样都是所谓的“程序员”,“姚班”为什么被称作是“精英中的精英”呢?
大师如何备课?学生如何自驱?
王君行是“姚班”2010级本科生,大二的时候他就发表了第一篇全英文学术论文。而论文的灵感,正源自姚期智课上的一次“随意发挥”。
(第一个在本科阶段获得ACM“计算经济学论文奖”)
当时,姚期智在课上介绍了著名的“拜占庭将军问题”(注:拜占庭将军问题是一个共识问题: 核心描述是军中可能有叛徒,却要保证进攻一致,由此引申到计算领域,发展成了一种容错理论。)并将这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保障问题相联系,希望同学们提出解决方案。
其他同学都自发组队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演示,也会有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直接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错误。而王君行就在这样的氛围中,碰撞出了火花,列出了几行简单的算法,成功解决了一个困扰学术界30年的问题。
当然这个“随意发挥”需要打上双引号。即便对于姚期智这样的世界级计算机大师来说,他依旧将备课看得很重。他主讲的“计算机应用数学”是一门面向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每次上课前他都会认真地备课,而且一讲就是 8 年。
高手过招,“虐”到“过瘾”
有些人遇强则强,遇见挑战便能迎接而上,获得高的成就,“姚班”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的课程不像一般计算机系学生从基础编码学起,而是被“假设”已经掌握了这些基础内容,课程更加偏重深层次的理论计算的分析和架构。这些被学生们戏称为“虐心”的课程,却也让他们欲罢不能,听起课来十分“过瘾”。
一开始很多同学不适应,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做得到!这种“重新发现自我”的惊喜和肯定,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力。
更有甚者,不满足于课上所学,主动联系老师找选题、做研究,“虐”到不亦乐乎。
邀请业界大咖,培养“交叉型”人才
姚期智认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国内比较重视计算机工程方面的学习,要想真正有所突破,要能与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媲美,不仅需要国际化,而且要富有挑战性。
所以姚期智一来到清华,便开始将“精英教育”下放到了本科生头上。
自2009年4月以来,姚期智带领清华大学老师重新构建了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注重理论基础,全面覆盖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又突出计算机科学与物理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在毕竟,单一的人才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了,只有交叉型人才才能在未来获得极大优势!
姚期智的邀请下,图灵奖、奈望林纳奖、哥德尔奖获得者等顶尖学者、大师相继走进清华的课堂,他们精辟的见解、严密的逻辑、深湛的哲理,以及演算和推导过程中像棋坛高手般走出的奇着、怪着,常常引得同学们屏息关注,热烈讨论。
科研是“商品”?学生可“选购”?
姚期智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科研。
在“姚班”,本科生从不缺乏接触科研的机会,首次接触可以从一门课开始,或是一个已知的项目。姚期智把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形象地比喻为“超级百货商场”,老师们的研究工作是“商品”,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选购”。
上文提到的王君行,大二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后,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科研之路。3年后,他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本科阶段获得ACM计算经济学国际学术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的人。如今,被姚期智亲切地称为“聪明的小鬼”的他,已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姚期智看来,对本科生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到一个科研团队,感受团结协作的科研文化同样很重要。
团队协作能力,是姚班成功的另一个关键。
当一个清华人走出象牙塔,名校的标签逐渐隐退之时,他需要面对的是现实问题,他需要学会和团队里的人一起合作。
“姚班”的刘壮同学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获得CVPR2017最佳论文奖(CVPR,即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是世界公认的计算机视觉三大会议之一。)
天生奇才?其实只是追梦的幸运儿
当“姚班”的事迹被曝光后,很多家长开始艳羡别人家的孩子,认为“姚班”的孩子是天才,是全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
不可否认,“姚班”的门生一定智商超群,但是,所有智商超群的人都可以进入“姚班”,成为计算机领域里的顶尖人才么?
答案是一个大写的“不”字。与其说“姚班”里的孩子是天才,不如说他们是战胜了应试教育的“幸运儿”。
这批“幸运儿”在进入大学后,遇见了姚期智这样的“伯乐”。
一个看见他们身上光芒的老师,一个可以引导他们深入科研世界的导师,一个可以鼓励他们勇敢追梦,尽情创造的前辈。
各位家长,在你感叹别人家孩子成功的同时,请记得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光芒。请相信,只要你正确地认识教育、引导孩子,你的孩子也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想和耐撕爸爸、玩物星球一起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么?只要你拥有正确的理念+工具,家里的“小天才”一定会让给你无穷的惊喜。
来源:莫然博客,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