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公历新年伊始,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元旦虽然没有春节浓厚的节日氛围和隆重的仪式,但更具有辞旧迎新的意义,毕竟我们使用的每一个年度数据都是以公历年来统计的。元旦标志着全新一年的开始,之前在数据上的荣辱得失皆已翻篇,即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如此。
世界通行的公历使人们在日期上形成共识,这是其最重要的意义。那公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法,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呢?
在开始讲公历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世界上存在的:一类是阳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制定的历法;另一类是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圈的周期制定的;还有一类是阴阳合历,既能反映月亮的变化,又和太阳的运行周期一致。
我们说的公历本质上是阳历。但是要注意的是,虽然咱们中国的农历被称为阴历,但是实质上却是阴阳合历。农历可以反应月相变化,又有反映太阳位置的二十四节气以及“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所以农历不能算是纯阴历。
说回公历,要说公历的起源,就要从古埃及的说起。
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通过对尼罗河潮水和天狼星的观察,把每年尼罗河泛滥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又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泛滥、播种、收割这三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共12月计360天,还剩下5天就被称为“闰日”,当作年终的节日。
太阳历的一年365天,和我们现在历法一年的时间基本差不多。在五、六千年前就能将历法计算到这种程度,埃及人也确实是了不起。
在太阳历向公历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个起到重要作用的人——著名的“凯撒大帝”。
凯撒大帝,全名盖厄斯·儒略·恺撒(又译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在他当政初期,罗马使用的是阴历,前面说过阴历反应的是月亮的变化,一个月有29天或者30天,如果需要切合太阳的运行规律就要定期的加入一个闰月。在罗马共和国,添加闰月是由神官们决定的,可是一旦发生战争或者宗教中出现什么问题,就无法公开宣布添加闰月的事情,而凯撒时期的罗马战争连连,这导致当时罗马的历法变得十分混乱。
里米尼-朱利叶斯 · 凯撒雕像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凯撒决定对罗马的历法进行改革。
公元前46年,凯撒邀请位于埃及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主持历法改革,索西琴尼对当时埃及的太阳历颇有研究,便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了新的历法。
新历法规定:每年有365天,分为12个月,其中1、3、5、7、9、11月定为31天;4、6、8、10、12月定为30天;2月为29天,每隔3年增加一个闰年,闰年时2月增加一天,为30天。
因为是在凯撒的统治下制定的新历法,所以这种历法就以凯撒的名字定名,称为“”,又因为他生于7月,所以把7月定名为“儒略”(现在的英文July)。
是不是这个历法就和我们现在的公历差不多了?不,细心的人会发现,我们现在的公历每个平年的2月只有28天,而且7月之后的月份天数也不对,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人——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大元帅”称号,并在次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伟大、至尊)。
屋大维的雕塑形象
屋大维非常喜欢这个称号,于是他效仿凯撒,将自己出生的8月名称改为”奥古斯都“(现在的英文August)。改了名字屋大维仍不甘心,因为8月是个小月,只有30天,看上去有点低人一等,索性就把8月增加一天,同时把8月之后的大小月天数全部对换。至于他任性增加的这一天,就从2月里减去。就这样,2月的平年变成了28天,闰年29天,1、3、5、7、8、10、12为31天的大月,其余为30天的小月。
现在知道为什么7、8月份是连着31天的大月了吧!可以说全是屋大维一个充满虚荣心的改动,但是影响至今……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儒略历,几乎就和现在的公历完全一样了。为什么说“几乎”一样呢?因为那时的儒略历和现在的公历还是有些差别的。
一是所设立的纪元不同,二是在设置闰年的方法上有一点区别。而这两个改变的发生,则与基督教密切相关。
纪元,就是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比如我们现在是2020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往后数的第2020年。
凯撒制定儒略历时,并没有将修改历法的时间定为元年,使用的仍然是罗马纪元。现在我们计算年代所用的公元元年,其实是在6世纪时由一位基督教徒提出来的,他建议将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基督纪元,这一提议马上得到了基督教会的支持,并在教会中使用。
凯撒的影视形象
后来随着基督教在西欧的发展,基督纪元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而我们现在说的公元元年,其实就是基督纪元元年,只是去掉了宗教色彩的称谓罢了。
纪元的设立和基督教之间的联系我们都可以理解,那闰年的设置和基督教又有什么关系呢?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宗教大会,会议决定采用当时最为精准的儒略历作为基督教的通行日历,并规定每年春分日为3月21日,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则被定为复活节。也就是说,复活节是以春分日为基础推算出来的,所以春分对于基督教来说非常重要。
虽然儒略历看起来已经非常精准了,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误差。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实测值为365.24219天,而按照儒略历“隔三设闰”的规则来算,平均每年的时间为365.25天,与公转的实际时间相差0.00781天。虽说这个数值非常小,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儒略历每隔128年就与就与实际天数相差1天,时间越久差的越大,到了1582年,儒略历的春分日已经和天文观测的实际春分日相差有10天之多了。
既然错误已经发现了,就要及时的做出调整,于是由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出面,召集了一批天文学家对儒略历进行修改。
凯撒的雕塑
修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将当下时间调整到准确的天文时间,从日期上撤销了10天,把10月4日之后的一天直接改为10月15日。二是修改设置闰年的办法,依然每隔三年设置一次闰年,但是每逢百年之际,如1900年、2000年,这样的整百年,如果年份数既可以被4整除,又能被400整除,就像2000年,那这一年就可以设为闰年。而1900年、1800年,这些可以被4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就不能置闰。简单点说就是每400年设置97个闰年,比儒略历少了3个闰年,这样每年的平均天数就变成了365.2425天,与公转实测天数仅差0.00031天。如此计算,每隔3000年才会与天文实际天数相差1天,可谓非常精准了。
因为这次的历法修改由教皇格里高利主持,所以修改后的历法被命名为“”,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
而我们中国使用公历的时间则是从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宣布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的,并首次将公历1月1日称为“”。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正月初一。1914年,为了区分公历新年与农历新年,把后者改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作为官方历法,延续之前的设定,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仍称为“春节”。
孙中山先生和临时参议院成员合影
1.世界上主要有三类历法:阳历、阴历、阴阳合历。
2.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属于阳历;农历属于阴阳合理,而不是我们俗称的阴历。
3.公历起源于古埃及太阳历,由凯撒引进罗马进行修改成为“儒略历”,屋大维对其进行了规则调整,再由基督教确立纪元,修改置闰法则,成为新的“格里高利历”,并推广到全世界。
4.中国于1912年引进公历,现为官方历法。
虽说公历现在是主要的官方历法,但是作为国人也一定不要忘记原本属于我们的农历和在其承载下的传统节日。
今天正值元旦,秀才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
来源:莫然博客,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