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传统节日,多与农耕有关。“庄稼成熟曰秋”,农时的规律性,农历八月诸多农作物进入收获期,先民便有相应的纪念活动。《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春秋时代帝王祭月、拜月等祭祀活动。这种官方与民间的纪念活动,看似“中秋节”的起源显现出多元,但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其本质其实是一致的。
“中秋节”在唐朝已流行,宋朝更为盛行,明清时期达到与“春节”齐名,并波及东亚与东南亚。影响范围的扩大,与地理、农耕以及相应的社交圈有关。
“中秋节”的时间,基本上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但这不是绝对的,宁波、台州、舟山等地,“中秋节”的时间便是八月十六。
“中秋节”的时间为什么出现差异?传说很多:一说时间与佛教教规有冲突,佛教徒在十五要戒荤吃素,而“中秋节”通常有大型的纪念活动,所以民间将其错开一天。一说因某个历史人物的影响,而变动节日时间。一说浙江沿海地区民间有禁忌,十五为“鬼日”,“中秋节”便改到了十六。传说很多,都具有可信性,因为中国地域广大,农时不尽相同,自然崇拜也不一致,加上某个偶然事件的影响,节日的时间自然就不尽相同。
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不一致,并非“中秋节”独有。传统的“小年”,在中国即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五之别。“小年”的时间不同,主要是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即过节的时间顺序,与国民的等级高低相关联。只有“春节”这样“普天同庆”的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区才完全一致。
“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已经摆脱了农耕时代与封建时代的最初意义,今天的“中秋节”主要是“团圆”与“幸福”的一个象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祝各位幸福团圆,节日快乐!
来源:莫然博客,欢迎分享本文!